2021年,“涨价”成为大众消费品的关键词。
特别是食品行业的主要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扬,大豆、原奶、包材、PVC、纸箱、运输费用等轮番涨价。进入三季度以来,这些原材料的成本压力不断又向下游传导,企业涨价潮不断涌现。到今年年底,大众消费品涨价已经历了需求疲软、成本上涨,业绩估值双杀压力的溃退阶段。
截止12月,经过钛媒体APP梳理,今年以来结合公司公告、投资者活动交流和新闻报道,已提价或将结合综合情况评估提价方案的超过28家消费品相关的上市公司中,据不完全统计,2021年下半年以来,包括涪陵榨菜、海天味业、千禾味业、恒顺醋业、安井食品、洽洽食品、中国旺旺、中顺洁柔、安琪酵母等都加入了涨价行列。其中,有21家集中在食品饮料行业。

在传统快消行业,食品饮料行业细分领域主要分为白酒,啤酒,软饮料,乳品,速冻食品,调味品,食品综合等9个领域。这其中,啤酒及乳业龙头在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提价,面临餐饮需求低迷、商超流量下滑及渠道库存高企等压力的调味品、速冻板块提价则略为滞后,海天味业等龙头在第三季度提价后,二三线企业随后跟进。
有投资机构向钛媒体APP表示,越接近消费者的产品,越容易通过涨价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。很多饮料企业通过推新品或者换包装实现间接提价。比如可乐,这种即使价格不涨,但是它可以包装小一点,少个50毫升。
但对于啤酒、乳制品、调味品、速冻食品等毛利率较低的细分行业,对原材料、包材价格的变动更为敏感,更易通过直接提价方式转移成本压力。另外,像茶百道、coco、一点点等新消费饮品早在年初因原物料上涨就被曝出涨价传闻。对很多区域小品牌来说,成本涨价会让品牌直接陷入困境。

关于食品涨价潮的原因,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,中国快消品的涨价潮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。“从内部来说,如何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提升整体的业绩利润和股价?提价应该会给公司带来相应的红利。从外部来说,成本的增加,让有调价底气和实力的企业有更好的发展趋势。所以,涨价潮应该会带来一个大分化的节点,‘强者恒强,弱者恒弱’的马太效应会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。”
回顾历史,2006年至今,我国已经历四次PPI大幅上涨,带动食品饮料行业出现4次涨价潮。今年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大的特点,与2016-2017年相类似,同为PPI向CPI传导,PPI/CPI出现较大的剪刀差。但与2016 - 2017年通胀引导不同在于,今年大众消费品涨价受到疫情影响,经济增速下滑,消费者实际支出放缓,消费环境整体远不如2017年,终端市场的消费者们能否接受仍是未知数。
根据凯度消费者指数的最新报告,2021年前9个月,中国快速消费品 (FMCG) 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.6%,但整体市场在最近两个季度回落明显,Q3快速消费品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甚至下降了1.0%。
在这样的“涨价潮”背景之下,食品饮料行业今年主流赛道的表现如何?又将如何逐步摆脱困境?